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,要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蘊含的發展理念、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,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。商洛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,認真落實省委、省政府安排部署,以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為抓手,統籌推進鄉村發展、鄉村建設、鄉村治理,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進展、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——
盛夏時節的商洛,繁花似錦、綠樹成蔭,處處風景如畫、生機勃勃。
6月23日上午9時許,山陽縣色河鋪鎮陸家灣村一派熱鬧景象。荷塘里清新高雅的粉色荷花散發出陣陣荷香,引得一群身著漢服的游客到蓮花池邊打卡拍照。一陣微風拂過,荷莖搖曳,靜美與靈動融為一體,如同在山水畫里暢游,讓人為之心曠神怡。
今年以來,陸家灣村以深學活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為抓手,聚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,形成了九眼蓮、油稻輪作、智慧大棚、民宿集群等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格局。通過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,將600多戶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,集體經濟收入持續增加。
這是商洛市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縮影。
近年來,商洛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,結合實際制定《學習運用浙江“千萬工程”經驗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秦嶺山水鄉村的實施方案》,著力推進環境更新、產業更新、業態更新、人的更新,全力打造體現秦巴山水靈動之美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
特色產業蓬勃發展
6月24日上午,柞水縣下梁鎮勝利村木耳種植基地里,王金富在木耳晾曬架間不停地穿梭。
“要讓背面的耳子也能曬到太陽,多翻幾次曬出來的木耳品相更好!”王金富用手輕柔且熟練地翻動晾曬架上的木耳,雖汗流浹背,但豐收的喜悅溢滿臉龐。
2023年8月,柞水縣下梁鎮、丹鳳縣棣花鎮、商南縣富水鎮、山陽縣戶家塬鎮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。
為做優特色產業,打造強農品牌,柞水縣圍繞做大做強“小木耳、大產業”,搶抓省、市協同支持創建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政策機遇,持續在做精一產、做強二產、一二三產融合上下功夫。
如今,位于秦嶺腹地的柞水縣,木耳產業隨處可見,有地栽的、有吊袋的,甚至群眾家的小院落里也能看到木耳架。今年,柞水縣新建木耳大棚610個,發展春季木耳8150萬袋,目前已采摘干耳3000多噸,“柞水木耳”品牌價值達到53.23億元,位居全國木耳行業第一。
“小木耳、大產業”正帶領群眾在綠水青山之間過上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。
近年來,商洛市堅持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,聚焦建設特色農業強市,因地制宜做精一產、做強二產、推動一二三產融合,發展壯大“菌果藥畜茶酒”等優勢特色產業,一體化推進品種培優、品質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。以木耳為首的食用菌產業,以及核桃、中藥材等7個特色產業規模穩居全省首位。
在特色產業領跑帶動下,西北核桃物流園、新雨丹產業園相繼建成,持續暢通商貨入寧、供港蔬菜等渠道,“商西歐”專列常態化運行,帶動更多“秦嶺山珍”銷往“一帶一路”國家。依托科技賦能提升生態價值,特色農業產業的附加值和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。持續推進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,注冊“商洛山珍”商標,87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,商洛被授予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樣板市。
為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,促進村強民富,商洛市圍繞業態轉型、產業轉型目標,挖掘鄉村多元價值,全面盤活農村閑置資源。全市98個鎮(街道)成立新業態發展公司,推行“新業態公司+村集體經濟組織+運營企業+農戶”模式,開發鄉土資源、發展生態旅游,統一謀劃、統一經營,建立利益聯結機制,培育集體經濟強村55個,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三。
萬千蝶變美麗鄉村
6月22日上午,商州區陳塬街道上河村農耕體驗園里,各類瓜果掛滿了枝頭,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除草、澆水,滿園皆是歡聲笑語。不遠處的原生態天然露營基地建設如火如荼,天幕和帳篷星羅棋布,公路對面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下,村民生活幸福,其樂融融。
2023年初,上河村將核桃樹下的若干地塊進行整合,劃分350個地塊,作為農耕實踐基地、黨建小菜園,提供各種農具、種子、肥料和技術指導,讓認領者能夠親身體驗農耕文化,種植自己喜歡的蔬菜、水果和糧食。認領單位包括中國郵政商洛分公司、商洛學院、商州區第一小學等,也有個人認領種植。
如今每到節假日,占地50多畝的農耕體驗園里處處都是勞動的身影。
“這兩年我們村的變化非常大。”說起上河村的變化,村民喜笑顏開,過去,柴草、垃圾隨處可見;如今,垃圾有人清理,污水及時處理,廁所干凈衛生。
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,也是踐行“千萬工程”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舉措。
商洛市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,按照“掃干凈、擺整齊、保暢通、樹形象”要求,加快建設“干凈商洛”。以道路環境、河道溝渠、房屋庭院、鄉村田園、集貿市場為整治重點,在農村全域實施“五治一提升”行動,推行網格管理,落實門前“三包”,招聘保潔人員、配發清運車輛,鎮村聯動實行常態巡查。突出全域思維、全域謀劃、全域整治、全域推進、全域提升,結合地域特色,抓點示范、分類推進,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秦嶺山水鄉村。鄉村環境從過去的一處美、一時凈轉變為全域美、全年凈。
同上河村一樣,丹鳳縣城關街道資峪溝村、商南縣清油河鎮澗場村、鎮安縣高峰鎮正河村等昔日的小村莊紛紛經歷一場華麗蝶變。每到節假日,游客紛紛來到秦嶺深處尋找“詩和遠方”。
從2021年開始,商洛每年打造康養、旅游、宜居鄉村各100個,各縣區交叉觀摩學習,共建成康養、旅游、宜居鄉村601個。閑置農房、宅基地、集體建設用地等資源被有效盤活利用,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,累計實施鄉村建設項目840個,改造戶廁8.22萬座、農房1.89萬戶。
如今,每個村均建有公共廁所和旅游公廁,農村供水、電力、教育、醫療等設施持續完善,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在商山洛水間實現相互統一。
文明新風賦能振興
“老人娃娃樂開花,幸福生活人人夸!”6月25日晚,洛南縣城關街道羅坡村文化廣場上,鄉村文藝人才在大舞臺上綻放光彩,說快板、拉二胡、扭秧歌……現場好不熱鬧。
羅坡村黨支部書記申敏俠說:“這兩年村上積極搭建平臺、為群眾創造展示才藝的機會,以前文旅部門來村上送文化,現在我們村的文藝人才還到別的地方演出,大家從‘接受者’向‘參與者’轉變。”
如今的羅坡村已然是洛南縣黨建引領促發展的明星村。在洛南縣保安鎮倉圣社區、景村鎮御史村等地,村上積極培育文化生活自我供給能力,探索文化傳承、自我創造、外出展演的公共文化供給新模式。
這種轉變不僅發生在洛南。以全省“美麗鄉村·文明家園”示范點建設為依托,商南縣過風樓鎮白玉溝村建成了商洛市首家文明禮堂,并附帶了廚房和舞臺。
“文明禮堂是群眾辦紅白事的專用場地,由村紅白理事會負責定規矩、定標準、定價格、定范圍、定場次等。”白玉溝村黨支部書記余益喜說,在這座禮堂已經辦了多場婚禮,比在酒店辦省錢省事,更少了大操大辦的攀比風氣,村里人的負擔減少了,幸福增加了。
白玉溝村還開展“有理大家評”,化解矛盾糾紛、實行民主決策,推動形成民事民議、民事民辦。
“以貼近群眾生活、切合群眾實際、符合群眾意愿的方式,帶動群眾棄陋習、樹新風,不斷提升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水平。”余益喜說。
作為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舉措之一,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為鄉村帶來了新的人文風貌。
商洛市大力開展“愛我商洛”主題活動,出臺移風易俗6條措施,創新“片區會”、道德銀行等做法,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4個。弘揚新風正氣,推進移風易俗,培育文明鄉風、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,讓商洛的農村不斷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。
鄉村經營管理人才匱乏的問題,也在商洛得到了多種解決方案。商洛市與中國農業大學開展鄉村CEO專題培訓,在商洛學院、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建立2個教學基地,同中國農業大學、西北大學、騰訊集團在商洛聯合成立中國鄉村CEO培訓學院,持續培養新型鄉村人才。實施“歸雁”計劃和“千名領跑人”學歷提升計劃,舉辦“駐村講堂”,引進“歸雁”1186人,培育村級后備力量6479名,選調7893名干部駐村鍛煉,持續建強人才隊伍。
興民產業旺起來、鄉村環境美起來、文明新風樹起來、基層治理強起來……漫步在美麗的秦嶺山水鄉村,處處都能感受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勁脈搏。
綠水逶迤去,青山相向開。奮進新征程上,全市上下始終牢記殷殷囑托,堅決當好秦嶺衛士,持續深學篤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一幅村美、人和、業興、民富的嶄新圖景正在秦嶺山水間徐徐鋪展開。